採訪 Mark Zuckerberg

Meta founder and CEO

採訪者 Rowan Cheung2025-09-17

Mark Zuckerberg

在與 Rowan Cheung 真誠而深入的對談中,Mark Zuckerberg 揭示了 Meta 雄心勃勃的未來,描繪了一個生動的願景:人工智慧將不再僅是後端工具,而是一個無處不在、深度個人化的伴侶。從 Meta 嶄新時尚的眼鏡系列,到由創辦人親自推動的強勁 AI 研究,Zuckerberg 勾勒出一個科技無縫增強人類體驗的願景,力求在未來讓個人超級智慧成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。

下一代眼鏡:你的個人 AI 之窗

Zuckerberg 以揭示 Meta 最新智慧眼鏡陣容拉開討論序幕,展示了旨在將 AI 整合到日常生活中各個層面的分層次策略。全新系列包含經典的 Ray-Ban Meta 眼鏡,該系列已獲得顯著升級,例如電池續航力加倍、3K 影片解析度,以及「對話聚焦」等創新 AI 功能,可在嘈雜環境中放大語音。對於活躍的生活型態,Oakley Meta Vanguard 以其防水設計、置中相機、更響亮的揚聲器,以及與 Garmin 等健身追蹤器無縫整合的特色脫穎而出,實現活動期間的即時表現追蹤和自動影片錄製。

然而,真正的顛覆者是「Ribbon Meta Display」,這是 Meta 首款配備高解析度顯示螢幕的眼鏡,並搭配革命性的 Meta Neural Band。這個手環不僅僅是一個花俏的手腕配件;它是一個主流神經介面,能捕捉微小的肌肉運動,實現對眼鏡的私密、隱蔽控制。Zuckerberg 解釋道,這不是關於宏大的手勢,而是微妙的訊號:「它實際上並不是捕捉動作,而是捕捉你肌肉的發力。」這項創新讓使用者能以每分鐘高達 30 個字的速度打字、控制使用者介面(UI),甚至以幾乎難以察覺的動作調整音樂音量,邁向人機互動如思想般輕鬆自如的未來。

主要洞察:

  • 分層產品策略: Meta 提供不同款式的眼鏡(經典款、運動款、顯示款),以滿足多樣化的美學和功能需求。
  • 設計優先理念: 眼鏡必須「首先是副好眼鏡」——外觀優美、輕巧舒適——然後才加入科技,以確保使用者採用。
  • 不干擾的科技: 使用者介面設計極簡,僅在需要時出現,並快速消失以避免分散注意力。
  • 前瞻性硬體設計: 早期版本已包含能支援未來 AI 軟體更新的感應器,實現「對話聚焦」等功能的持續增強。

個人超級智慧:你臉上的未來

Zuckerberg 認為眼鏡是個人超級智慧的「理想形態」,獨特地能夠看你所看、聽你所聽、與你對話,並生成即時視覺介面。他闡明:「我認為眼鏡將是唯一能做到我剛才所說,包含視覺和音訊輸入輸出的裝置。」這種全面的感官輸入和輸出能力,使其在真正整合的 AI 方面優於手機、手錶或耳機。

雖然他不預見手機會完全消失,但 Zuckerberg 預見它們在我們的日常互動中將變得不那麼核心,更多時間待在我們的口袋或包包裡。他分享個人軼事,指出他的眼鏡如何取代手機來查看時間、訊息,甚至是導航,GPS 方向直接顯示在他的視野中。他最喜歡的使用情境?傳送訊息。神經手環實現了迅速、私密的回复,而無需在實時對話中中斷眼神交流,就像 Zoom 通話的多工處理一樣輕鬆。這種微妙的互動意味著你可以「在一旁發訊息給某人,這沒關係。」這種持續的、情境感知互動為未來奠定了基礎,屆時超級智慧將不僅僅是一個工具,而是一個持續的、智慧的伴侶。

主要學習:

  • 眼鏡作為主要介面: 其獨特的視覺和音訊輸入/輸出整合能力,使其成為個人 AI 的終極平台。
  • 降低對手機的依賴: 智慧眼鏡將逐漸減少人們在查看時間、訊息或導航等許多日常任務中拿出手機的需求。
  • 增強人際互動: Neural Band 實現了隱蔽的溝通,讓使用者在實體對話中保持專注,同時仍能與數位世界互動。
  • 元宇宙漸進主義: 雖然目前的眼鏡尚未實現完整的 3D 全息影像,但它們代表了邁向沉浸式元宇宙體驗的重大一步。

Meta 的 AI 實驗室:創辦人主導的前沿陣地

討論轉向 Meta 在 AI 研究方面的積極立場,揭示了 Zuckerberg 親自投入「創辦人模式」。他解釋說,深入投入的起因是意識到 Llama 4 並未處於成為領先模型所需的「軌道」上。他的回應是基於幾個核心原則重塑實驗室。這意味著親自與頂尖 AI 研究人員接觸、建立關係,並優先考慮「人才密度」——一支小型精英團隊,其中「船上的座位彌足珍貴」。

Zuckerberg 闡明了他的親力親為角色:「我把我身邊的團隊成員都調動了,現在實驗室就在我周圍。」雖然他不會直接指定研究方向,但他作為 CEO 的重點是確保團隊擁有最優秀的人才、「每位研究人員享有最高的運算資源」,以及一種能夠消除官僚障礙的文化。他引用 Meta 在運算基礎設施方面的巨額投資,包括千兆瓦級以上的叢集,作為其承諾的證據。他的哲學很明確:AI 是我們有生之年最重要的技術,Meta 將「不惜一切代價」來建立領先模型,並迅速將它們整合到服務數十億用戶的產品中。

主要實踐:

  • 創辦人主導的 AI 推動: Zuckerberg 親自參與 AI 實驗室的招募和架構,彰顯了此領域的戰略重要性。
  • 人才密度重於數量: 專注於一支小型、高素質的團隊,確保了靈活性和深厚的技術專長。
  • 研究優先文化: 不設自上而下的研究截止日期,賦予科學家們按照自己的步調追求突破。
  • 無與倫比的運算資源: 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(例如 Prometheus 叢集、路易斯安那州 5 千兆瓦叢集)證明了 Meta 致力於引領 AI 發展的決心。

在 AI 驅動的未來中培養人類價值

除了技術進步之外,Zuckerberg 還談到了超級智慧的深遠影響,特別是在人類特質和他孩子的教養方面。他強調教導孩子「成為好人……關懷且善良」,同時也鼓勵他們在機器人學和 3D 列印等智力領域的追求。他的學習哲學是「深度優先法」,孩子們透過建造機器人等專案,學習解決問題、除錯以及分解的複雜性。

在一個 AI 豐富的未來,Zuckerberg 相信創造力依然至關重要:「對我而言,創造力非常重要。」他將智慧與意圖區分開來,指出 AI 系統目前缺乏創造的意願,等待人類的指導。那麼,人類的角色就是定義「我們想做什麼來讓世界變得更好?」這超越了個人創造性表達,還包括關懷他人和傳播善意,這些領域他相信 AI 也能提供幫助。至於將超級智慧整合到產品中,他預見一個根本性的轉變,即模型將直接與人互動,按需生成內容和使用者介面,最終形成一種始終開啟、情境感知的眼鏡體驗,重塑我們與世界的互動方式。

主要收穫:

  • 價值觀為本的教養: 在智力發展的同時,優先考慮善良和關懷。
  • 專案式學習: 透過動手實踐的專案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,教導深度和分解概念。
  • 保留人類創造力與意圖: AI 充當工具,但人類的渴望和改善世界的動力仍然至關重要。
  • 變革性產品整合: 超級智慧將從根本上改變產品互動方式,朝向直接模型互動和動態生成介面發展。

「每當我想到 AI 領域的里程碑會是什麼時,它們似乎都比我們想像的更快實現。」- Mark Zuckerbe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