採訪 Satya Nadella
Microsoft CEO
採訪者 Rowan Cheung • 2025-05-21

在微軟 Build 大會的熱鬧舞台上,Satya Nadella 與 Rowan Cheung 進行了一場對談,深入剖析快速演進的數位世界。他們的對話不僅關乎新科技,更深入探討了 AI 代理程式如何從根本上重塑網路、工作未來,甚至企業策略的核心。Nadella 對於正在發生的巨大轉變,提出了坦率而深思熟慮的觀點,減少了炒作,更側重於實際影響。
打造代理式網路:AI 的全新支撐骨架
Nadella 開場時,將當前描述為一個關鍵的平台轉型時刻,從單一應用程式邁向為開發者提供通用且可擴展的方法。他強調了「代理式網路」(agentic web)的願景,其中多個 AI 代理程式能夠協調複雜任務,從不同來源提取數據,以提供強大、符合實際需求的解決方案。他以 Stanford Medicine 的演示為例,說明如何透過整合病理學、多個實驗室和 PubMed 的數據,利用 AI 增強高風險的腫瘤委員會會議。目標是建立一個真正開放、可組合的堆疊,其中每一層都遵循標準和協定,最終達到「技術強大到足以隱形」的體驗。
Nadella 表示,Microsoft 的策略是為「AI 時代」建立一個「支撐骨架」(scaffolding)。這不僅僅是單一的使用者介面(UI);而是要為不同的使用者和工作流程,打造多元的「AI 使用者介面」。無論是為知識工作者整合聊天、搜尋和代理程式的 M365 Copilot,還是為開發者打造的 GitHub Copilot,其底層真正的創新,在於強大的推理模型能夠協調多個數據源和模型,以實現複雜意圖。
關鍵洞察:
- 「代理式網路」實現了多個 AI 代理程式的協調,以解決複雜的現實世界問題。
- Microsoft 正在從 Copilot 到 Foundry 建立一個開放、可組合的 AI 堆疊,促進真正的開放性。
- 「AI 使用者介面」的概念並非單一,而是多元的,為不同使用者需求和工作流程提供客製化介面。
重新定義知識工作:從打字員到代理程式經理
快速的變革步伐不可避免地引發了關於工作職位取代的疑問,尤其對於知識工作者而言。Nadella 將此與工作的演進進行了類比:如果外星智慧觀察 80 年代初期與現今的工作型態,可能會將人類視為一個巨大的「打字員庫」——然而,我們如今卻在從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複雜的知識工作。他指出,關鍵在於抽象化和對 AI 工具的授權管理。
他分享了一個個人軼事:1992 年準備拜訪客戶時,涉及多份手動報告和電子郵件。如今,多虧了推理模型,他只需向 AI 提出指令:「提取我所有需要知道的資訊」,AI 便能從網路、電子郵件、文件、CRM 和供應鏈系統中收集資訊,並提供一份全面的報告。「工作流程已經顛倒了,」Nadella 解釋說:「我今天更具就業能力,因為我感到更有能力。」他給知識工作者的建議很明確:「使用工具,改變工作。」他承認職位取代將會發生,但強調「對抗它的最佳防禦是技能提升與再培訓。而這始於使用工具,而不是不使用它們。」
關鍵變革:
- 工作流程正在顛倒,AI 正在抽象化重複性任務並賦予個人權力。
- 知識工作者正從任務執行者轉變為「代理程式經理」。
- 透過 AI 工具賦能,個人將因能力提升而更具「就業能力」。
程式碼的未來與企業優勢
此次訪談也深入探討了 AI 對軟體開發的深遠影響,Nadella 指出 Microsoft 已看到 30% 的新程式碼與 AI 共同生成。他預測未來 90% 或 95% 的程式碼將由 AI 生成,並將此視為解決全球「技術債」問題(即全球大量未完成軟體專案)的方案,而非威脅。從智慧程式碼補齊到多檔案編輯代理程式,AI 工具協助開發者保持心流狀態並解決此一不足。重要的是,Nadella 重申:「最終人類仍在循環中。我認為我們在此誇大了自主性。」AI 代理程式提出變更,但人工審查仍至關重要。
對於企業而言,這個新時代的真正優勢在於 Copilot 微調。這使得企業能夠利用其獨特的知識和專有數據來調整 AI 系統,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。正如 Nadella 所闡述:「永續優勢在於獲得新樣本,然後利用這些推理模型與您的數據,進而在現實世界中進行強化學習(RL)。」這種市場訊號強化內部知識應用的回饋循環,成為了「企業新理論」。
關鍵實踐:
- 擁抱 AI 以解決「技術債」並加速軟體開發,而非擔憂職位取代。
- 利用 AI 代理程式執行程式碼補齊、解釋和多檔案編輯等任務,同時保留人工審查環節。
- 利用專有數據進行 Copilot 微調,以建立永續競爭優勢,並強化從市場訊號中學習。
文化、再造與隱形科技
Microsoft 從 Novell 時代到雲端時代,經歷了多次科技轉型,深知不斷再造的必要性。Nadella 強調,同時改變「我們的工作方式、工作內容以及上市策略」是巨大的挑戰。這需要強健的企業文化和持續的能力建構,使公司能夠「增加射門次數」(take more shots on goal)。他告誡不要依賴案例研究:「事實上,案例研究沒有幫助。你必須親力親為。」就像去健身房一樣,體能來自於個人努力,而非僅僅觀察。
在談到個人化教育時,Nadella 將其與個人電腦和 Excel 在工作場所的普及進行了類比。人們並非從課程中學習 Excel;他們透過使用該工具來解決工作流程中的即時問題。他分享了一個 Microsoft 工程師的軼事,該工程師因手動光纖網路的 DevOps 工作量巨大而感到不堪重負,於是利用低程式碼工具建立了一個多代理協調器。他認為,這種賦能是組織內部提升技能的關鍵。這個願景最終將實現「主動式代理」(proactive agents),在其中,科技能理解高階意圖並以最小的摩擦執行任務,理想情況下「隱形」地運作於背景,但始終保留工作階段日誌供人工檢查和控制。
關鍵學習:
- 在科技轉型中取得持續成功,需要同時再造工作文化、產品重心和上市策略。
- 公司必須培養持續的能力建構文化,並「親力親為」(doing the hard yards)而非僅僅觀察他人。
- 技能提升的最佳方式是透過「普及通用工具」,並賦予員工解決自身工作流程問題的能力,就像個人電腦和 Excel 的普及一樣。
超越基準:頌揚影響,而非僅是科技公司
對話以 Nadella 談及他關於通用人工智慧(AGI)是「鑽營基準的無意義行為」的病毒式評論作結。他的重點並非駁斥 AI 研究,而是將對話從抽象的基準轉向實質的社會影響。他強調科技需要「發揮實質作用」,並以醫療保健為主要範例,指出美國 19-20% 的 GDP 耗費於此,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效率低下所致。他夢想著未來,像 Stanford 演示中所示的多代理協調器將無處不在,讓服務提供者能夠提供更好、成本更低的照護。
Nadella 表達了將社會焦點轉移的深切願望:「我認為我們社會過度頌揚科技公司,卻輕視了科技帶來的影響。」他渴望有一天,科技的使用者——那些在醫療保健、教育或任何其他行業的人——因為為「我們所有人做了些神奇的事情」而受到頌揚,而不是科技產業自吹自擂。
「我只想看到這樣一個局面:當我們談論技術的應用,而全球其他各行各業的人們,因為運用技術為我們所有人做出了神奇的事情而受到頌揚,那將是真正美好的一天。」—— Satya Nadella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