採訪 Stanley Druckenmiller

legendary investor

採訪者 Norges Bank Investment Management2024-11-06

Stanley Druckenmiller

挪威銀行投資管理公司執行長 Nicola Tangen 在與 Stanley Druckenmiller 會面時,稱他為投資界的「真正的傳奇人物」——這個稱號他很快就證明了實至名歸。在一場坦率且內容廣泛的對談中,Druckenmiller 揭示了他獨特的市場哲學,展現了直覺、嚴謹分析以及近乎冷酷的情緒抽離,這些元素塑造了他非凡的職涯。從宏觀預測到傳奇交易的運作方式,這場對話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,讓人一窺這位市場大師的思維。

穿越宏觀迷霧:通膨、聯準會與七零年代的回響

Druckenmiller 雖然被視為宏觀投資者,但他透露,他的由上而下觀點往往是透過傾聽企業回饋,「由下而上」建立起來的。目前,他從企業情緒中讀到的訊息顯示,除了房市僅是從「非常高的價格水準」回落之外,沒有實質的疲軟跡象。然而,儘管目前情勢穩定,他仍對通膨深感憂慮,這種擔憂自2021年他開始沉迷於與1970年代的相似之處以來不斷加劇。雖然他準確預測了通膨將會下降,但他承認自己對經濟會步履蹣跚的判斷「徹底錯誤」。如今,他的擔憂徹底轉向。

Druckenmiller 擔心聯邦儲備理事會(Fed)可能過早宣布勝利。隨著信用利差收緊、黃金創下新高、股市飆升,他發現聯準會急於降息令人不安。他批評央行「執著於實現所謂的軟著陸」,認為聯準會的職責不是去微調,而是要避免犯下1970年代或全球金融危機那樣「巨大、巨大的錯誤」。他還指出,聯準會對「前瞻性指引」的承諾是「一個大問題」,並表示這「失去了選擇權」,阻止他們在情況變化時改變主意——他認為這種靈活性對於成功的投資至關重要。對於迫在眉睫的預算赤字,Druckenmiller 作為一個美國人,表達了他深切的憂慮,警告道:「你如何破產?慢慢地,然後突然間。」他相信美國由於其儲備貨幣地位,避免了「Liz Truss時刻」,但「債務對GDP的比率不可能永遠上升」。

關鍵見解:

  • Druckenmiller 「由下而上」進行宏觀分析,主要透過傾聽公司回饋。
  • 他目前更擔心通膨捲土重來,而非經濟疲軟。
  • 他認為聯準會對「軟著陸」的執著和「前瞻性指引」是有害的,限制了他們的靈活性,並可能導致政策錯誤。
  • 他將美國預算赤字視為重大的長期威脅,儘管其儲備貨幣地位提供了短期保護。

關鍵轉變:

  • 他的主要擔憂已從經濟疲軟轉向通膨可能重新加速。
  • 他透過做空債券進行佈局,入場時機是「聯準會降息的那一天」。

駕馭浪潮,發掘趨勢:從人工智慧到Ozempic

對話隨後轉向特定的市場機會,Druckenmiller 討論了人工智慧革命和抗肥胖藥物熱潮。他承認自己最初對 Nvidia 的了解有限,誤以為它是一家「遊戲公司」。然而,他的年輕分析師察覺到一個重要趨勢——頂尖大學的工程師正將重心從加密貨幣轉向人工智慧。這點,加上該股票「從400跌到150左右」,促使他採取了最初的「先投資再調查」策略。他坦承,隨後 ChatGPT 的發布「純屬運氣」。儘管他對人工智慧的潛力極度看好,但他現在正努力思考如何操作,認識到當前的「賣水淘金」階段可能超越「贏家通吃模式」,類似於早期網路的發展。

另一方面,他對抗肥胖藥物生產商的涉足則「很容易」。他了解美國人的心態及其渴望「無需付出任何努力就能減肥」的心理。觀察到該藥物的功效以及維持減重所需的持續使用,他將其視為經典的「刀片模式商業」。他承認有時會過早賣出,就像他曾在 Nvidia 800-900美元和 Lilly 700多美元時賣出,這反映了他觀察「頂部」或變化率趨於平緩的技術方法。儘管這些過早的出場,如果信念不變,他仍然願意以更高的價格買回資產。

關鍵實踐:

  • 「先買入,後分析」: 對於有前景的新趨勢,他會採取「可觀但不至於驚天動地的部位」,然後進行更深入的分析以確認或調整。
  • 展望未來: 他的核心理念是「絕不投資當下,永遠嘗試預見18到24個月後的情勢。」
  • 善用年輕人才: 他依賴他的「年輕且非常優秀的分析師」團隊來發掘早期趨勢和技術變革。

交易的藝術:信念、靈活性與傳奇的英鎊操作

Druckenmiller 分享了他對投資哲學的深刻個人見解,以及他與George Soros共事的早期歲月。他形容他與Soros的關係最初「磕磕絆絆」,那是一段他必須證明自己直覺的時期。他將Soros歸功於教導他一個深刻的道理:「重要的不是你對錯與否,而是你對的時候賺了多少,錯的時候又賠了多少。」這原則支撐了他們最著名的合作:1992年做空英鎊。

他回憶起他的夥伴 Scott Bessent 如何提醒他,當時英國經濟舉步維艱,而德國馬克卻在飆升。意識到這兩種貨幣之間的掛鉤不可持續,Druckenmiller 最初將量子基金(Quantum Fund)的20-25%投入到做空英鎊/做多德國馬克的交易中,六個月內只花了半個百分點——這是一種「先投資再調查」的舉動。當德國央行行長發表社論暗示掛鉤即將終結時,Druckenmiller 決定「百分之百」投入這筆交易。就在那時,Soros 帶著他「不悅的困惑表情」,平靜地建議:「這是一場單向押注……我們應該把基金的200%投入這筆交易。」由於市場變動太快,他們從未達到那樣天文數字般的槓桿,但信念的教訓卻是深刻的。「在部位規模方面,他比我更有勇氣。」Druckenmiller 承認。這經驗強化了他對集中投資的信念,進入不同的資產類別(股票、債券、貨幣、商品、信用),以及「在你犯錯時改變主意」的關鍵能力。

關鍵學習:

  • 「重要的不是你對錯與否,而是你對的時候賺了多少,錯的時候又賠了多少。」
  • 集中與資產多樣化: 在信念堅定時大膽押注,但也要願意探索五種不同的資產類別以找到最佳風險報酬。
  • 情緒抽離: 他強調對虧損「不帶情緒」的重要性,指出:「我根本不在乎我買一支股票花了多少錢;那絕對不相關。」
  • 謙遜與靈活性: 從謙遜中產生的改變主意的能力,是他成功的基石。

市場人生:職業道德與世代智慧

Druckenmiller 是堅定奉獻的明證。71歲的他,早上四點起床,手持咖啡,立刻投入彭博終端機,在工作日正式開始前篩選市場數據和新聞。他的岳母曾稱他為「白癡學者症候群」,他欣然接受這個形容,承認他對市場的熱情是其嚴格作息背後的驅動力。他計劃「直到我死去」為止,熱愛市場帶來的刺激和學習。

回顧過往,Druckenmiller 分享了2000年一段戲劇性的休假故事。在網路泡沫中搭上順風車後,卻因為一時「情緒化、非常愚蠢地」買回科技股而遭受重大損失,他筋疲力盡地辭職了。刻意讓自己與所有市場新聞隔絕四個月的休假,證明是一次轉型的經歷。他以「嶄新的開始、清晰的頭腦」回歸,使他能夠看到匯聚的負面信號(美元、利率、油價上漲、客戶業務困難、逆向的盈利預測),這導致他在美國國債上採取了積極的多頭部位。這筆意外的交易促成了他有史以來最好的季度,鞏固了他對思維清晰力量的信念。對於渴望從事金融業的年輕人,Druckenmiller 提供了嚴厲警告:「如果他們是為了錢而進入這個行業,他們應該去別的地方。」他強調,真正的熱情、不懈的職業道德、找到一位好的導師(而不是MBA學位),以及理解分析師與基金經理之間獨特的技能組合,對於在這個他所熱愛的遊戲中取得成功至關重要。

關鍵實踐:

  • 極度自律: 每天凌晨四點開始消化全球市場和新聞是他的日常例行公事。
  • 休假的力量: 休息讓他得以重新設定,獲得清晰思維,並做出一次極其有利可圖、逆向共識的交易。
  • 熱情勝於利潤: 他認為,對這個遊戲真正的熱愛和智力刺激,而非金錢,才是進入金融業的主要動機。
  • 導師勝於學位: 他建議有抱負的投資者尋找導師,而不是攻讀MBA。

「重要的不是你對錯與否,而是你對的時候賺了多少,錯的時候又賠了多少。」- Stanley Druckenmill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