採訪 Tim Ferriss
Entrepreneur, author, and podcaster
採訪者 Chris Williamson • 2024-05-06

在與 Chris Williamson 引人入勝的對談中,Tim Ferriss 剖析了自己備受審視的人生,揭示了一種超越單純生產力技巧的哲學。他並非許多人想像中的「超級高效、極度優化的效率機器」,而是分享了自己長達十年的自我提升之旅中的深刻見解,強調一種更深思熟慮且更有效的生活與工作方式。
跳脫超級生產力:效能優於效率的力量
許多觀察者可能會將 Tim Ferriss 想像成一台不停歇的產出機器,精心優化每一刻清醒時光。然而,Ferriss 坦承,這種看法只「有幾分真實」。他澄清自己實際的運作模式是:「更注重效能而非效率」。如果有人跟隨他,可能會觀察到他「很多時候都在無所事事,或只是閒晃」。他解釋,關鍵區別在於優先順序。對 Ferriss 而言,「做什麼遠比怎麼做任何一件事都重要得多」。他擅長識別「關鍵骨牌」——那些高槓桿目標,一旦推動,就能讓許多其他任務變得無關緊要或大幅簡化。這種獨到策略是他的超能力,讓他在看似平靜中取得巨大進展。他告誡人們警惕「生產力表演」,這是一個常見的陷阱,人們「將行動誤認為進步」,並將忙碌置於實際影響之上。
重點學習:
- 優先考慮你「做什麼」(效能)而非「怎麼做」(效率)。
- 專注於「關鍵骨牌」——能讓其他事情變得更容易或無關緊要的高槓桿任務。
- 警惕「生產力表演」——將忙碌與進步混淆。
- 定期評估你的努力是否指向正確方向,即使這感覺像「什麼都沒做」。
成功的失敗藝術:將專案視為實驗
談到選擇下一個專案時,Ferriss 不會追求必然的勝利。相反地,他將每一次嘗試都視為一場「實驗」,並由一個核心問題引導:「即使失敗,我如何仍能成功?」這種哲學,他比喻為「反皮洛士式勝利」或「成功的失敗」,意味著優先選擇那些無論外部結果如何,都能培養可轉移技能或深化人際關係的專案。他以2014年決定推出自己的 Podcast 為例,此舉是在完成高強度、高風險的《每週工作4小時》一書之後。這個 Podcast 最初被構想為「寫作的休息」和「減壓階段」,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,讓他能磨練訪談技巧,並加強與朋友和潛在合作夥伴的聯繫。這種適應性方法,專注於保持「選擇彈性」,而非僵化的多年計畫,讓他得以把握住 Podcast 這種新興的「未飽和、高槓桿渠道」——一條他多年前無法預見的道路。
關鍵實踐:
- 將專案視為實驗,而非孤注一擲的行動。
- 傾向於選擇能培養可轉移技能並深化人際關係的專案。
- 保持選擇彈性;避免僵化的長期計畫,以免錯失新機會。
- 以更長的時間(3-5年)評估成就,並將失敗視為回饋。
建構你的日常,實現深度工作與心流狀態
儘管 Ferriss 具有戰略靈活性,但他仍維持著有條理的生活,儘管他更看重「每週架構」,而非嚴格的每日啟動流程。他的早晨通常以「狀態轉換」儀式開始,例如冷水浴後泡熱水澡,旨在改變他的心理和生理狀態。這種做法源於他學到的一個原則:「狀態-故事-策略」(State story strategy),即一種積極的內在狀態能夠促成「有利的故事」和「更好的策略」。他強調第一小時不應感到匆忙,因為「如果我第一小時感到匆忙,那麼一整天都會覺得匆忙」。然而,對他生產力最關鍵的要素是確保「至少有三小時不間斷的時間,可以專注於一到兩個最高槓桿的任務」。這種專注於單一任務的時段,無論是在早上還是白天稍晚,都是他產出的真正引擎,讓他「領先90%的人口」。他也提倡將身體活動融入日常,像是每天步行「兩到三個小時」,並將其視為「作為我所做一切的基礎,這是極其關鍵的」,對於身心健康都有益。
關鍵改變:
- 早上優先進行「狀態轉換」(例如冷熱療法)以設定積極基調。
- 強調「每週架構」作為支撐,為日常事件提供靈活性。
- 每天投入2-3小時不間斷的「單一任務」於高槓桿項目上。
- 將身體活動(如步行)融入日常,以增強心理健康和生產力。
放大鏡效應:金錢、名譽與內在修為
對談深入探討了金錢和名譽的複雜現實,揭示它們並非終極解決方案,而是強大的放大器。Ferriss 親身體驗兩者之後,他闡明:「金錢就像酒精、權力、名譽一樣,是一種放大器,它會放大內在的一切,無論好壞」。它不會修復內在焦慮或性格缺陷;它只會將它們放大。他回顧自己的經歷,意識到自己曾錯誤地將金錢視為「解決內部問題的外部方案」。對於名譽,他甚至更加謹慎,推薦他的部落格文章「不該成名的11個理由」,並點出「受眾綁架的危險」——即被塑造成代表自己最極端信念的形象。他呼應了一條建議,一位著名好萊塢製作人在他大學時給予的:「你希望所有人都知道你的名字,但沒有人知道你的長相」。Ferriss 強調隱私和安全方面的巨大取捨,敦促公眾人物保護他們的線上私生活和家人,因為這「完全沒有好處」,且存在吸引「不合理的窺探」的風險。他將公眾的審視和批評視為自己所選道路的「特色(features)而非缺陷(bugs)」。
關鍵洞察:
- 金錢和名譽是放大現有內在狀態的放大器,而非解決內在問題的方案。
- 名譽伴隨著巨大的負面影響,包括隱私喪失、安全顧慮以及「受眾綁架」的風險。
- 優先將你的私生活,尤其是家人,保持離線狀態,以保護他們免受「不合理的窺探」。
- 明白公眾的審視和批評是作為公眾人物的「特色,而非缺陷」。
尋求連結:伴侶關係中的欽佩與直覺
或許是生命中最具人性和最少「可破解」的生活面向,便是尋找伴侶。在經歷了幾段長期關係和最近的約會經驗後,Ferriss 分享了他的體悟。他不尋找自己的翻版;事實上,他打趣道:「我可不想和長髮版的自己約會。」相反地,他尋求互補的對象,擁有「極高情商」(EQ)的人,能在他不擅長的領域為關係帶來「超能力」。除了單純的尊重,他渴望「欽佩」——一種想向朋友「炫耀她某個方面」的慾望,這超越了膚淺的外在特質。他批評當前的約會應用程式環境,指出其效率低下,並希望能有一個功能,方便進行簡單的「10分鐘視訊通話」,因為「兩分鐘內你就能知道是否有某種氛圍,你的『蜘蛛感應』會告訴你是否可行」。他強調要留意非語言暗示和肢體語言,重視他的「前語言演化評估方式」所告訴他的信息,這證明了直覺與理性的結合。
關鍵學習:
- 在伴侶身上尋求互補的優勢和高情商。
- 在關係中,不僅要尊重,更要努力尋求欽佩。
- 在認識人時,相信你的直覺和「前語言」評估。
- 將情感與理性思維結合,以實現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連結。
「我不認為任何專案的失敗是真正的失敗,只要它發展出的某些事物能夠轉移到其他事情上。」- Tim Ferriss


